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JAPANESEFREE高清日本乱,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被女同桌调教成鞋袜奴脚奴

投遞商業(yè)計劃書
熱門推薦

瑞見——投資人說

2025年01月20日

瑞見——動態(tài)

2025年01月20日

瑞見——動態(tài)

2025年01月20日

瑞見——投資人說

2025年01月20日

瑞見——動態(tài)

2025年01月20日

瑞見——投資人說

2025年01月20日

【見·勢】孤獨的囚徒

瀏覽次數(shù):109

發(fā)布時間:2025-01-20

返回列表

全文約1.3萬字,閱讀時間30分鐘。
文:戴勝藍
圖:戴勝藍
前言
上帝說,要有光。
你相信光嗎?

(一)

在云天明送給程心的“藍星”停留不久,關一帆便帶著程心飛往不遠處的“灰星”。
程心揣著熾熱的誠心,希望見到那個她追悔了數(shù)百年,追逐了數(shù)百光年的人。
飛船艙內,關一帆卻為她揭開了宇宙黑暗冰冷的另一面。
以下節(jié)選至《三體·死神永生》原文。
……
于是,在羅輯掉入寒夜中的冰湖六個多世紀后,在地球文明僅存的人類面前,宇宙黑暗的面紗又被揭開一層。
關一帆問道:“你猜一下,對于一個在技術上擁有幾乎無限能力的文明,最有威力的武器是什么?不要從技術角度想,從哲學高度想。”
……
“宇宙規(guī)律?!背绦恼f。
“你很聰明,正是宇宙規(guī)律。宇宙規(guī)律是最可怕的武器,當然也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無論在銀河系還是仙女座星云,無論在本星系群還是超星系群,在真正的星際戰(zhàn)爭中,那些擁有神一般技術力量的參戰(zhàn)文明,都毫不猶豫地把宇宙規(guī)律作為戰(zhàn)爭武器。能夠作為武器的規(guī)律有很多,最常用的是空間維度和光速,一般是把降低維度用來攻擊,降低光速用于防御。所以,太陽系受到的維度打擊是頂級攻擊方式。怎么說呢,這也算地球文明的榮譽吧,動用維度攻擊是看得起你們。在這個宇宙中,讓人看得起已經很不容易了。”
“我想起來一件事要問你:太陽系空間向二維的跌落什么時候停止?”
“永遠不會停止?!?/span>
……
不顧程心的震驚,關一帆接著說下去:“光速也是被頻繁使用的規(guī)律武器,但為自己建造光墓或你說的黑域不在此列,那只是我們這些弱小的蟲子保命的舉動,神們不屑如此。在戰(zhàn)爭中,可以制造低光速黑洞把敵人封死在里面;但更多還是用來防御,作為城墻和陷阱。有的低光速帶規(guī)模之大,橫穿整個星系旋臂,在恒星密集處,大量的低光速黑洞融為一體,連綿千萬光年,那是星際長城,無論多么強大的艦隊,一旦陷進去就永遠出不來,這是很難逾越的障礙?!?/span>
“這樣下去會怎么樣?”程心問。
“維度攻擊的結果,宇宙中二維空間的比例漸漸增加,終將超過三維空間,總有一天,第三個宏觀維度會完全消失,宇宙變成二維的。至于光速攻擊和防御,會使低光速區(qū)不斷增加,這些區(qū)域最后會在擴散中連為一體,它們中不同的慢光速會平衡為同一個值,這個值就是宇宙新的c值;那時,像我們這樣處于嬰兒時代的科學就會認為,每秒十幾千米的真空光速是一個鐵一般的宇宙常數(shù),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每秒三十萬千米一樣。當然,這只是舉出兩個例子,還有其他的宇宙規(guī)律被用做武器,但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都有哪些,很可能,所有的規(guī)律都能被武器化了,在宇宙的某一部分,被用做武器的規(guī)律甚至可能包括……當然這只是瞎猜,太玄乎,我也不相信?!?/span>
“包括什么?”
“數(shù)學規(guī)律?!?/span>

(二)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揭竿,劉邦也趁勢而起,被眾人推舉為沛公,領導民眾高舉起義大旗。
但劉邦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可謂三起三落、九死一生。中途多次敗于項羽不說,甚至連父親妻兒都被項羽俘虜,四面楚歌。
好在他身邊的重要隨從始終不離不棄,眾人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披荊斬棘,建立大漢王朝,劉邦也成為“漢高祖”。
跟隨其從沛縣出來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后來也紛紛做了丞相或相國。武能上馬平天下,智可運籌安社稷。
當時的沛縣不過萬兩三人,怎么就能扎堆出現(xiàn)如此諸多創(chuàng)世之才?
戰(zhàn)國時期,齊桓公和齊威王倡導百家爭鳴,便有從淄博來的孟子、荀子、鄒衍、慎到、田駢等一大批思想家和學者百花齊放。
李淵建立大唐之時,開國功臣中很大一部分也是當初跟隨李淵在晉陽(今太原)起兵時的一些老部下,如劉文靜、裴寂、長孫順德、劉弘基、柴紹、殷開山等。
朱元璋帶著徐達、湯和、趙勝德從鳳陽縣走出來,歷史上第一次從南至北統(tǒng)一全中國。
再往后,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集團帶動了后金及清朝的崛起,太平天國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均來自廣西金田,孫中山的早期班底皆來自廣東香山(今中山),蔣介石麾下大將以浙江奉化人為主,新中國的開國將帥也有一百多位來自湖北紅安縣(全國更有多個將軍縣)。
“將軍縣”多位于偏遠老區(qū),多山、交通不便,在民國時期往往統(tǒng)治力量薄弱。當?shù)孛耧L淳樸,也“很容易”接受先進的革命思想教育,是開展根據(jù)地的理想之選。外加民眾經過宣傳動員后,積極參軍參戰(zhàn),歷經十幾年各式戰(zhàn)場洗禮,最后能活下來的理所當然都成為了優(yōu)秀將領。
可見,治國齊家平天下,很多時候一個小地方的人才就夠了,甚至可以小到一個縣,一個部落,一個村。
古往今來,人才從不稀缺,缺的是時代賦予的機會。
未受時代青睞的人才,多與你我普通凡人無異。
《寒窯賦》有言:“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span>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span>
時光交錯,滄??v橫?,F(xiàn)今一列高鐵上的乘客,在某個平行世界中或許就足夠撐起一個國家的建立和治理。坐在你對面的食客,骨子里可能是開國上將的基因。
時代像一塊巨大的黑幕,黑幕之下命運的齒輪彷如一盞聚光燈,燈光照向誰,歷史的舞臺便留下誰的名字。
哥廷根大學在19世紀成為數(shù)學研究的世界中心,高斯、黎曼、狄利克雷在此為現(xiàn)代數(shù)學奠定基礎。美國硅谷以其現(xiàn)代科技和金融體系的崛起、以及開放的創(chuàng)新文化,先后走出了比爾·蓋茨,拉里·佩奇,馬克·扎克伯格,杰夫·貝佐斯,埃隆·馬斯克等超級富豪。曾幾何時,在移動互聯(lián)創(chuàng)新風潮之下,只需坐上北京地鐵13號線便可以把李彥宏、張一鳴、雷軍、丁磊、張朝陽、宿華、曹國偉都逐個采訪一遍。
“細數(shù)風流人物,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三)

17世紀,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旨在解釋萬事萬物的確定性,只要給定的條件充足,經典力學就能精確預測物體未來的一切運動軌跡。
給一切現(xiàn)象找確定的原因,這就是我們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模式。
小到馬車,大到天體,天下萬事萬物,一套理論全都能解釋完畢。
這也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因果論”基礎。
哪怕我們當下對很多問題還解釋不清,無他,只是因為還未發(fā)掘足夠多的已知條件和信息,尚未完全掌握全部規(guī)律。
一旦我們掌握全部信息和規(guī)律,世界將充滿確定性。
猜想牛頓當時也是這么想,所以大筆現(xiàn)金押注基本面看起來一片大好的英國南海公司股票。
接下來將簡要描述雙縫干涉實驗,整體會有一些枯燥,但該實驗是本文核心結論的理論前提,熟悉該實驗的讀者可直接跳到第五部分。
后來,牛頓的同行們研究起了光。
托馬斯·楊做了一個顛覆“認識論”、“因果論”的實驗——雙縫干涉。
在此之前,包括牛頓在內,所有人都認為光是粒子。
若光是粒子,那觀測板上看到的應該是兩條相同的平行光帶。
但觀測板上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序列明暗相間的平行條紋。
粒子狀態(tài)的光無法呈現(xiàn)該結果。只有假定光是一種波,當穿過雙縫的兩束光波的波峰遇上波峰,就會導致疊加,呈現(xiàn)疊加態(tài)下的亮光;當波谷遇上波峰,就會導致對沖,形成對沖下暗光。

到19世紀后期,麥克斯韋和赫茲通過實驗證明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的觀點開始被物理學界接納。在此基礎之上,德布羅意提出一個更驚世駭俗的觀點:不僅光是波,連電子也是波。
所有的微觀粒子,都是波。
人和世間萬物都是微觀粒子構成的,所以人和世間萬物都是波!

(四)

這已經不是在討論光了,這是在爭論世界的本質。
那還得了?作為經典物理的堅實捍衛(wèi)者,愛因斯坦站了出來。
他說:波必須通過介質才可以擴散,在空氣中,在水中,在固體中……都是介質。波在真空中無法傳播,比如真空中就聽不到聲音。
但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愛因斯坦引用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論,稱組成光的最小微粒為“光子”。
繞了200多年,兩位物理界的大神都站在了“粒子說”一邊。
后來,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虐貓人”薛定諤,假定電子是波,并推導出了可以解釋量子化的電子在原子核中運動軌跡的波動方程。
科學界要炸鍋了,怎么可能同一種光在不同的實驗下卻得出不同的“波粒”結果?
對此,玻爾和海森堡提出了“哥本哈根解釋”,指出量子系統(tǒng)的狀態(tài)會因觀測而改變。
波爾認為:薛定諤的波動方程無法描述電子作為微粒本身,只能描述電子可能出現(xiàn)在什么位置的“概率”。
即:電子本身是一種粒子,但這個電子出現(xiàn)在不同位置的概率分布,是一種波——“概率波”。
科學界又一片驚愕,能不能說人話,你這解釋尼瑪還不如不解釋。
如前所述,經典物理學追求萬事萬物的確定性,知道因,我就能推導出果。
這種世界觀,叫“因果論”。
但根據(jù)玻爾的理論,電子到底在哪里,事實永遠無法告訴你確切答案,不確定性才是世界的本質。
這種世界觀,叫“隨機論”。
至此,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終于有了定論:光既是粒子也是波,答案取決于你如何觀測,只有在觀測手段確定的情況下,光才會呈現(xiàn)出最終確定的狀態(tài)。
延伸到其他的微觀粒子,甚至一些更大的微觀對象,如原子、分子等,也表現(xiàn)出這種特性。
物理理論不再呈現(xiàn)“因果”規(guī)律。
“基本面一片大好”的南海公司股票,最終虧掉了牛頓接近十年的薪水。

(五)

后來,高速攝像機問世。
在雙縫干涉實驗基礎之上,皮爾·梅利添加了一個攝像機在雙縫墻之后,重新進行了這一實驗,在將電子一個一個發(fā)射的同時,梅利通過監(jiān)視器觀看電子的運動情況。
實驗結果驗證了玻爾的理論,原本預想出現(xiàn)在觀測板上一序列明暗相間的平行條紋消失了,電子如經典物理學描繪的那般,觀測板上看到的是兩條相同的平行光帶。

把攝像機關了,再做實驗,明暗相間的平行條紋竟然又出現(xiàn)了!

這個實驗結果在當時震驚學界,因為它清晰地描述了“隨機論”的世界觀。
用量子力學的專業(yè)解釋是:粒子在你觀測的那一刻,它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位置概率就坍縮成了一個位置——喏,你看,我現(xiàn)在在這里。
等你不觀測了,它可能出現(xiàn)在概率波所及的任何地方。
千百年來,人們信仰求真務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你還有不知道的你就去學,就去上下求索,去找到那些“因”,總有一個真實的“果”,在等帶著你無限靠近。
這種客觀實在性,是經典物理學研究自然規(guī)律的基本假設。
但量子力學發(fā)現(xiàn),可能根本沒有完全真實的“客觀”世界,人類求索了幾千年都是在跟量子玩捉迷藏游戲。
幾千年時間在宇宙中的占比,跟火雞科學家觀測了兩周發(fā)現(xiàn)每天都會準時掉落糧食沒有區(qū)別。
沒人知道這求索了幾千年的“知”,放在整個宇宙尺度下還是不是“真知”。

(六)

說到時間,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更加令人崩潰。
該實驗基于帶觀測設備的雙縫干涉實驗裝置之下,將光子的傳輸分為兩條路線,每次只發(fā)射一個光子,在分別新增引入一塊和兩塊半透鏡的場景之下,光子分別呈現(xiàn)出單一的粒子性(走一條路線),或波動性(走兩條路線)。
但當惠勒將第二塊半透鏡在光子通過第一塊半透鏡之后再“突然加上”時,本來該呈現(xiàn)粒子性的光子卻“臨時改變主意”呈現(xiàn)了波動性。
換句話說,光子在“看到”惠勒只放了一塊半透鏡的時候,它走了一條路線呈現(xiàn)出粒子性;在“得知”惠勒“玩陰的”要突然臨時再加第二塊半透鏡的時候,光子撒腿就跑回去,重新走了兩條路線,呈現(xiàn)波動性。
這個實驗結果更加令人震驚,難道光子可以逆轉時間?
當看到“果”不對勁時,再撒丫子跑回去改變自己當初的“因”?
“果”也能反過來能倒轉“因”?
以上種種,皆是被人類偉大科學家們反復驗證過的實驗。但截至目前,科學界對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仍沒有完美的解釋。
這個世界仿佛處處呈現(xiàn)著隨機性和波動性。
由此不禁令人生疑,假設在宏觀世界認定的事件A,按以往經驗100%都會導致結果B,也就是呈現(xiàn)粒子性,但倘若將A放在更大尺度的數(shù)據(jù)量之下(即A成為該更大尺度數(shù)據(jù)量下的微觀事件)的場景C時,它仍然出現(xiàn)結果B的概率有多大?它會呈現(xiàn)波動性嗎?
宏觀世界受微觀世界“隨機性”的影響到底如何計量?
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邊界在哪里?
你還相信光嗎?

(七)

量子力學認為,盡管現(xiàn)有的實驗設備和時間尺度難以精確觀察,但宏觀物體同樣具有波動性。
比如人體,微觀構成和大腦潛意識就體現(xiàn)著充分的波動性特征。
人類行為受潛意識支配,那人類的行為是否也會呈現(xiàn)波動性?
毫無疑問。
人類歷史所有的社交行為、選擇行為、經濟行為、政治行為、本能行為等,均呈現(xiàn)明顯的波動性特征。
當所有個體(包括故人,因為故人的行為仍然有影響)對這個世界的行為全部疊加起來,那么波的數(shù)量將是個天文數(shù)字。
再將外部因素,如其他生物個體、氣候、地理、磁場、自然選擇、大氣變化、宇宙運動、暗物質等因素對人類行為波動性的影響(上述外部因素本身也是波)也考慮進來,可能真的需要量子計算機才能處理這樣的數(shù)據(jù)量了。
為了簡化模型,我們此刻只采用兩列波來分析它們的疊加態(tài)。
假設有兩列相干波在某點相遇,疊加后的強度隨著此二列相干波在空間各點所引起的振動相位差的不同而不同,可以理解為干涉后的波的強度重新分布了,有的增強,有的減弱。
增強的部分,可以理解為疊加態(tài)。疊加態(tài)的強度與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據(jù)此,一定會存在某些位置的疊加態(tài)強度達到單列波波強的4倍。
這就是波的量能放大效應。
由圖可見,兩列相干波發(fā)生干涉后形成疊加態(tài),出現(xiàn)量能放大效應。
費曼在《費曼物理學講義》中指出,一個事件A發(fā)生的概率,由其概率振幅的復數(shù)的絕對值(模)的平方決定,即:

其中:PA=事件A發(fā)生的概率;
φ=概率振幅。
當一個事件可能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時,那么它出現(xiàn)的概率振幅就是各個干涉因素的概率振幅之和,它出現(xiàn)的概率就等于各個干涉因素的概率振幅之和的平方,即:
當一個事件能夠確定以某種方式發(fā)生時,那么這個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即為該方式i自身的概率,即:

此時,干涉消失,事件A呈現(xiàn)確定的粒子性。
據(jù)此可以得出:兩列不同的事件波發(fā)生干涉時,量能的疊加必將在某處產生彼此振幅的平方放大。

在量能放大效應出現(xiàn)時,在量子層面已經彎曲了時空,形成事件運動的“順勢區(qū)間”,指事件將加速向φ1φ2的疊加結果靠攏。
順勢區(qū)間,是可以借助量能疊加的“省力”周期,是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是大好時機,是“穩(wěn)如山岳立,迅若疾風馳”的行動+策略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無論是微觀世界還是宏觀世界的波動,在疊加條件形成之時,都會形成疊加態(tài),且疊加態(tài)中都存在確定的量能放大效應。
當引入更多的宏觀波,特別是人類個體所有的行為波與其他不同類別的波(其他生物個體、氣候、地理、自然選擇、大氣變化、宇宙運動、暗物質等)相互發(fā)生干涉時,億萬人的自由意志所形成的波和世間萬物的波夾雜在一起,量能效應變得極其不可預測,量能突變受到無數(shù)個方向無數(shù)個波的振幅影響,不同的波與波彼此之間的疊加將變得復雜起來,可能催生遠遠超出所有歷史所有疊加態(tài)波量能的極端突破浪,導致最終疊加態(tài)的出現(xiàn)變得前所未有、舉世無雙。
打個比喻,海底發(fā)生地震,產生一列列諧振地震波,其能量相互疊加到突破一定量級,便形成海嘯。

說人話就是:如果過去已經觀測到了眾多波動事件的形成,且彼此之間形成了疊加條件,那么未來必將發(fā)生持續(xù)一定時間的大規(guī)模疊加態(tài)結果——哪怕是結果難以預測的極端突破浪。
這是感知未來行情潛在突變的一種有效分析手段。
極端突破浪,便是周期性大事件。
萬物皆周期的根源,便在于此。
若是過去已發(fā)生的波動事件中夾雜了人類群體諸多非理性波動的交織和干涉,如基于人性弱點的貪婪、恐懼、自私、逐利、虛榮、沖動、偏見等,極端突破浪的“順勢區(qū)間”將迅速加快。
當然,來得快,去得也快。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到,個體在群體中時,其有意識的理性思考往往被無意識的情感、沖動和本能所主導,群體成員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尤其是當這些暗示與群體的情緒狀態(tài)相吻合時。
近期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在極短時間內垮臺,背后便是各類境內外勢力夾雜著當?shù)孛癖姺抢硇浴_動、貪婪、偏見之后造成的極端突破浪,最終局勢已幾乎無人可改變。
縱觀歷史,時代發(fā)展只要出現(xiàn)涉及到政治、秩序的極端突破浪,可能需要整整一代人作為韭菜的代價才能消化。
至此,你已通過科學分析方法知曉了世界充滿隨機性的原理,以及萬物周期之本源。

(八)

相信大部分讀者是第一次看到用一個理論將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與現(xiàn)實世界的隨機性和周期性聯(lián)系起來。
別急,還有精彩的。
根據(jù)費曼在《費曼物理學講義》中的描述,當微觀粒子的雙縫干涉實驗有了觀察者存在之后(即前文中的實驗中增加了高速攝像機),兩列波的干涉消失了。
如果兩列波的干涉消失,則意味著疊加態(tài)也將不存在,量能放大效應也不存在了。
事件A以其確定的方式發(fā)生,呈現(xiàn)粒子性。
在宏觀世界,這意味著什么?
當群體意識到未來大概率將形成“一反往?!钡臉O端突破浪事件時,群體將采取反向操作,呈現(xiàn)“粒子性”的確定行為之特性,以對沖極端突破浪疊加態(tài)積累的量能。
沒明白?看案例。
商業(yè)活動上體現(xiàn)為大量清售庫存(或大幅采購原料),如2021年-2022年碳酸鋰價格瘋漲,電池廠、材料廠唯恐影響生產,在市面上瘋狂搶購現(xiàn)貨,進一步抬升價格行情,導致碳酸鋰短短兩年時間上漲12倍。2023-2024年,碳酸鋰價格極速下跌,電池廠、材料廠紛紛加速去庫存,碳酸鋰現(xiàn)貨無人問津,直接跌破眾多鋰鹽廠成本價,行業(yè)加速出清。
證券市場體現(xiàn)為大量拋售(或大筆買入),如特朗普第二次獲得總統(tǒng)競選勝利后,比特幣ETF和現(xiàn)貨短時間內流入超過數(shù)百億美元,BTC價格在高位仍然大漲超過50%。
期貨/合約市場上體現(xiàn)為集體反向操作,如2020年4月市場預期原油供應過剩和儲存能力緊張,疊加全球疫情導致石油消耗預期大幅降低,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多頭紛紛離場,原油期貨價格竟然歷史性出現(xiàn)負數(shù)。
在微觀經濟學領域,假設消費者都是完全理性的。
在此假設前提下,我們可以認為群體不再是“烏合之眾”,他們作為多列相干波的觀察者存在,“看到了”即將產生的干涉,所以理論上,疊加態(tài)將在他們的對沖行為之下消失。
其實,“看到了”并不能直接影響疊加態(tài),而是人性的貪婪、逐利、恐懼、自私等天然弱點,讓群體紛紛選擇反向操作,要么避險,要么獲利,才會消耗疊加態(tài)的量能。
微觀世界粒子的波動性被觀測到了,疊加態(tài)自動消失。
宏觀世界的極端波動性被人類察覺到了,潛意識指揮著人類的行為,由底層的人性弱點驅動人們去“搞定”極端突破浪。
人體由海量微觀粒子組成,誰能講清楚,人性的弱點、潛意識不受微觀粒子的波動影響?
現(xiàn)實中,消費者/投資者/經營者并不是都理性的,其“看到”干涉的速度也遠遠沒有那么快。
就算“看到”很快,避險行動也沒有那么快。
就算你個人的行動很快,群體的行動一定是滯后的。
所以“一反往?!钡寞B加態(tài)只要形成,基本都會出現(xiàn)極端突破浪。
宏觀世界無法像微觀世界那般,只要出現(xiàn)觀察者,事件就立刻切換狀態(tài)。
故而每次行業(yè)/經濟/政治/社會經歷大周期,總會有參與者來不及反應,隨著“極端突破浪”沉浮。
這便是人們常說“每個行業(yè)周期都要經歷一輪洗牌”的緣由所在。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至此,通過微觀世界的波粒二象性透視宏觀世界的分析過程暫告一段落,接下來是全新的內容。

(九)

一個技術近乎無限的文明,從哲學角度去看,他們能夠駕馭的終極武器是規(guī)律,是數(shù)學。
我曾經很深入地思考過《三體·死神永生》中這樣的描述。
《三體》小說中出現(xiàn)了兩個規(guī)律武器:1、通過曲率飛船制造黑域降低光速;2、二向箔。
思索良久,想到其他幾種可能的“規(guī)律武器”:
通過改變π的數(shù)值,可直接造成一個文明數(shù)學體系和基于數(shù)學的科技樹坍塌;
通過攻擊電磁常數(shù)或普朗克常數(shù),便可能使電子無法穩(wěn)定圍繞原子核旋轉,從而導致物質結構的全面崩塌;
通過操控引力常數(shù),可以導致一個恒星系內的引力失衡,進而摧毀一個恒星系的穩(wěn)定結構;
通過操控時空,可以制造“時間武器”或“空間陷阱”,將敵人困于不可逃脫的時空結構中,甚至制造黑洞……
有點扯遠了。
人們當前(以及未來很長時間)的武器邏輯,無非是對物質和能量的二次使用,中間涉及到諸多關于速度、強度、溫度、韌性、探測、機動、控制、隱身、經濟性、穩(wěn)定性、殺傷力、適應性、可靠性、智能化等指標的綜合最優(yōu)策略。
再放眼全世界,其實人們解決任何問題的方案,其背后的邏輯都是構建一套基于認知、技術、經驗、工具等最優(yōu)組合的策略。
找到一套指標的最優(yōu)組合策略很不容易,需要經過大量的可行、設計、推演、試驗、測試、實證、反饋,甚至多次推倒重來。在經過不斷試驗、調整、優(yōu)化后,策略也在不斷改進。
在我看來,策略是人類對萬事萬物“全局數(shù)據(jù)”做不到盡知的被迫之選,它的改進過程是向真實理論中那個絕對最優(yōu)策略的不斷逼近。
“策略”方案其實更像是一種不能掌握“全局數(shù)據(jù)”下的經驗主義,所以經驗主義都有其成功概率,風控健全的系統(tǒng)化策略方案應包含可執(zhí)行的對沖手段。
規(guī)律無視外部條件,直接硬吃。
可見,經驗主義不是規(guī)律。

(十)

那究竟是為什么掌握不了“全局數(shù)據(jù)”?
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指出,對于一個微觀粒子,我們不能同時精確確定其位置和動量。
就好比說,你想要知道某個電子的動量(速度)和位置,你若先測動量,就測不準位置,你若先測量位置,就測不準動量。
如果你非要牟足了勁把動量測到100%準確,之后對位置的測量誤差就會趨向無窮大,反之亦然。
仿佛在位置被測定的那一瞬間,電子好像知道自己被測量了一樣,瞬間改變了自己的動量。
測量行為本身,直接影響了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反過來說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同時準確測量動量和位置。
故而,我們永遠無法獲得世界的、甚至某個事件的“全局數(shù)據(jù)”。
有沒有覺得這其中少了點什么?
或者中間多了點什么?
少的是什么,至今也沒人知曉。憑什么造物主拿一堆粒子組合起來就可以創(chuàng)造世界、創(chuàng)造生命?人類的意識又如何起源?
你越想要去觸及真相,真相就越是躲著你。
甚至探索的行為本身也深刻地改變了真相,決定了實驗的結果。
想想就要抓狂。
我們仿如被“人為”放置在實驗場所里的囚徒,不知從哪兒來,不知因何而來。
也不知道該往哪兒去。
作為經典物理學的堅定擁護者,愛因斯坦認為世界就是經典的、可預測的、確定的,也是可描述的。他反對玻爾的原子模型,認為光的行為應該可以用經典物理學來描述,而不是用量子力學。他相信宇宙中的所有事件都應該有一個確定的原因和結果。
1927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和玻爾就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愛因斯坦用“上帝不會擲骰子”來表達他對量子力學中隨機性的質疑和不滿。而玻爾則回應道:
“親,這邊建議您不要安排上帝怎么做。”
不管人類如何研究自然規(guī)律,上帝似乎早就劃定了一條邊界,設定了一個閾值,那個閾值好像永遠無法突破,從普朗克單位(長度、時間、質量、體積、能量等)到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力學種種發(fā)現(xiàn)一再證實這一點。
當今的主流科學界基本都已認可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
世界是不確定、不連續(xù)的,不符合經典因果律。

(十一)

肯定有人要指出來:我從小學到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很大程度就是基于“經典因果律”而來,你現(xiàn)在說世界不是這樣的?
現(xiàn)實世界中,付出與回報的關系,學習與進步的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等,都是非常經典的因果律。
那就嘗試著來分析一下。
我們如果假設:一個人的財富收入,與他相對時間而獲得的認知成對應關系,認知曲線可記作:函數(shù)y=K(t)。
則一個人的財富收入,可以認為是認知曲線對x軸的積分,即:

理想的圖像可以畫作如下:

陰影部分即為一個人隨著時間流逝所能積累的財富。
理想狀態(tài)下,一個人青壯年時期的認知必定是隨時間而越來越全面,到年老時認識曲線的切線斜率趨于平坦,財富增速下滑,符合現(xiàn)實。
但為何說這是理想狀態(tài)?
一個人想要做到在任意時間t,認知都完全連續(xù),根據(jù)不確定性原理,這完全不可能。
玻爾告訴我們,世界都是不確定,不連續(xù)的。
人類個體還想認知曲線連續(xù)?
你那點腦算力夠處理任意一個時間切面下億萬列波中的幾條?
所以,現(xiàn)實中的認知-時間函數(shù)圖像應該是這樣:

在認知曲線的斷點區(qū)域,你所能獲得的財富也必然會出現(xiàn)空檔。
反映在現(xiàn)實世界,就是“買少了,賣早了”、“給你機會沒抓住”、“錯過了那波行情”、“跟那個項目擦肩而過”、“大腿都拍腫了”。
不用遺憾,函數(shù)圖像已經告訴我們,人生處處是缺憾。
把時間t撥回那個斷點,在當時的認知范疇之下,你還是會錯過。
連愛因斯坦在量子理論上的認知都處處是斷點,連這個世界都不連續(xù),你還遺憾個啥。
歷史多少豪杰,皆因命運齒輪沒有給機會,曲線斷點從尾連到頭。
是的,如果考慮增加一個判斷維度,將命運齒輪的“自然選擇”因素也考慮進來,上面的圖像將直接沒法畫了。
如,繼續(xù)假設:自然選擇函數(shù)z=N(x),x包羅萬象,任何因素都可以成為自然選擇函數(shù)的自變量,自然選擇函數(shù)又影響著其他一切,包括一個人的財富收入。
當我們把自然選擇函數(shù)也考慮進來的時候,收入函數(shù)變成了:

這類圖像將是一個不規(guī)則立方體。沒法畫的原因是因為自然選擇函數(shù)完全不可捉摸,其自變量x更不可精確描述。
說人話就是,你以為只要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就可以如期獲得財富的回饋。但是z=N(x)包含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金融形勢、貨幣政策、社會消費、行業(yè)格局、供需關系、物價指數(shù)、公共服務、市場波動、稅收政策、職業(yè)發(fā)展、健康狀況、消費習慣、家庭成員以及你的公司、你的對手、你的兄弟、你的閨蜜,等等等等,都可以在z=N(x)上助你一力或割你一刀。
而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是永恒的趨勢,所以,上述影響因子沉淀下來的結果更多不是助力,而是刀。
你只有自己成為鐮刀或鐮刀的一部分,你才扛得住更多的刀。
每一個z=N(x)的自變量背后都是無數(shù)個子變量,組合起來是億萬列波的共振,你區(qū)區(qū)一條認知曲線憑何抵擋?
這下應該不遺憾了吧?
那就對了。因為人生處處是缺憾。
還有不信的?
把個人進階視作努力函數(shù)對時間t的積分,把兩個人的幸福指數(shù)視作相愛函數(shù)對時間t的積分,把公司成就視作客戶滿意度函數(shù)對時間t的積分,然后分別引入自然選擇函數(shù)z=N(x)作為外部影響因子,把外部影響因子展開,看看還能連續(xù)不,是不是哪哪都有缺憾。
所以我一直相信,絕大部分成功是不可復制的。
能夠在不同領域多次獲得成功的人,是被上帝親吻過的幸運天使。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
“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十二)

偏偏有一個行業(yè),需要耐心資本堅持長期主義、穿越周期,靜待花開,守正出奇,深謀遠慮,歲月沉金。
高瓴資本創(chuàng)始人張磊先生在《價值》一書中,闡述了他對投資和商業(yè)的思考,以及對價值投資理念的獨特見解,如下列舉部分張磊先生的核心觀點:
1、把時間和信念投入到能夠長期產生價值的事情中,盡力學習最有效率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標準,遵循第一性原理,永遠探求真理。
2、在投資前要做價值的深度研究,研究行業(yè)、研究基本面,挖掘最好的商業(yè)模式,尋求與這個商業(yè)模式最契合的創(chuàng)業(yè)者。
3、價值投資的核心是商業(yè)洞察力,即對人、生意、環(huán)境、組織的深刻理解。
4、跨行業(yè)、跨界、跨專業(yè)的自由思考,培養(yǎng)既有商業(yè)頭腦又有科學技能的跨界型人才。
5、價值投資不是投資者之間的零和游戲,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正和游戲。投資者與被投企業(yè)風雨同舟,賺取企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錢,實現(xiàn)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如此干貨精湛的內容和經驗輸出,可想而知《價值》在其面世的注冊制放水時代有多么廣受贊譽。
身邊很多玩二級市場卻苦于發(fā)掘不到好題材、好標的的朋友,將《價值》當作選股指南。
聽聞有投資機構把《價值》作為全員必讀書目,并定期開展內部分享會,彼此結合投資經歷和案例交流心得體會,爾后要求全員貫徹執(zhí)行。
企業(yè)家讀罷《價值》,深深懊悔過去融資經驗不足,沒有聚焦自身企業(yè)的引爆點,未能鏈接投資人的感知度,忽視了賦能上下游的組合拳,錯過了打通差異化的點線面。
三年過去了,把《價值》當作選股指南的朋友,越虧越多。
堅決奉行“與企業(yè)風雨同舟,賺取企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錢”的投資人,因沒有簽署嚴苛的業(yè)績對賭和觸發(fā)條件被出資人指著鼻子罵傻X。
在《價值》面世之前,90%以上的投資人打著價值投資的旗號,干著投機的事情。
現(xiàn)在,這一比例上升到98%了。
此處的“投機”并無其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貶義,只是對實際行為的一種正常描述而已。
可能還是會有投資人不愛聽,好吧,那就叫“交易”——98%的投資人都在做交易。
這下連我自己都舒服多了。
個人覺得,張磊先生的《價值》被奉為中國投資屆《圣經》實至名歸,它是中國創(chuàng)投行業(yè)從早中期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啟示錄,也為行業(yè)提供了系統(tǒng)的投資方法論和深刻的商業(yè)洞察思維。這種基于個人幾十年從業(yè)經驗的深刻總結提煉,不是“我套現(xiàn)后管他洪水滔天”之流可比的。
《價值是“道”,眾人卻御之以“術”。
安能使焉?
就好像捧著《道德經》去練降龍十八掌,拿著公司章程去簽銷售合同,怎么對得上前臺實操層面的顆粒度。
做交易自有做交易的“術”。被投企業(yè)也認為自己是在做交易,你端著《價值》去做投資決策,企業(yè)都覺得你入戲太深。
回想前述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例子,觀測行為本身直接影響了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
有沒有產生腦子仿佛被撞擊一下的共鳴?
對企業(yè)的投前盡調(可以理解為觀測行為,下同)過多、過深、過細,對企業(yè)的投后管理過繁、過重、過雜,對企業(yè)的對賭條款過嚴、過量、過緊,對企業(yè)的附帶條件過度、過高、過苛……企業(yè)上下疲于應對,還怎么專注業(yè)務經營和技術研發(fā)?為了應付投資人的各項周期性指標要求,業(yè)務兌水、財報造假變得司空見慣。
你看,過多的“觀測行為”是不是也直接影響了企業(yè)的健康狀態(tài)。
投資如此,出資又何嘗不是。
企業(yè)的成長是不斷吸收和消化波的量能的過程。
有的是諧振波,有的是非諧振波。非諧振波出現(xiàn)過多必將消耗企業(yè)的內在能量。
在企業(yè)的自身量能還沒有積蓄到可以沖刺IPO的疊加態(tài)之前,無論你做的是投資還是交易,億萬列波還在彼此相干,適度的相干可以讓各波之間在保持波形的同時產生信息交換,過多的相干只會讓原有的企業(yè)波形完全變樣。

(十三)

其實,在時代背景的億萬列波面前,再多的人為相干都是徒勞。
時代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時代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盡人事,把自己能掌握的確定值最大化,在事物的粒子性層面把下限努力抬高。
聽天命,接受概率區(qū)間最后的安排——哪怕落在了最差的結果概率上,好歹你也有粒子層面的最好結果做兜底。
這是用科學分析法來解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放眼望去,可能只剩下波動才是這個宇宙唯一永恒的規(guī)律了,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十四)

波動就像一把橫貫星系的鐮刀,無聲地收割空間內的一切事物。
既然波動是絕對規(guī)律,是絕對真理,那為何不在波動能夠觸手可及的交易場所,通過策略設計來達成交易?
當然可以。放眼海內外證券市場,已有諸多交易高手通過技術手段實現(xiàn)了波動盈利策略。
市場主流的通過布林帶和隨機指標判斷價格回撤的震蕩交易策略、通過移動均線和動量指標的趨勢跟蹤策略、通過均線和標準差的均值回歸策略、通過跨市場、跨品種的對沖套利策略、通過均線交叉和動量指標的動量捕捉策略,等等,均有過非常好的交易表現(xiàn)。
這是值得長期聚焦的方向,也是一個非常“省力”的方法論。

(十五)

洋洋灑灑,零零散散,想要說的東西太多,導致這是一篇奇形怪狀的文章。
如果你讀到這里,還是沒看明白我想通過“孤獨的囚徒”表達什么,無妨,那就再講兩個故事來作為尾聲吧。
蜀漢丞相孔明,受先主托孤之重,誓復漢室。自建興元年至十二年,五出祁山,連年北伐,雖屢未勝,但退而不亂,每戰(zhàn)而歸,全軍保全,皆得不失大局。
雖然諸葛亮五次都沒有北伐成功,但每次皆可從曹魏大軍陣中從容而退。
《孫子兵法》有云:“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正統(tǒng)十四年,土木堡之戰(zhàn)明英宗親征被俘,瓦剌也先襲京。朝中震動,群臣欲遷都南下。兵部尚書于謙臨危受命,堅守京城。敵攻愈急,謙愈堅守。先巧布疑陣,使敵陷入困境,后斷其糧道。經數(shù)日激戰(zhàn),敵勢漸衰。于謙乘機出擊,大破敵軍。
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隨機性、波動性不可捉摸,也無法改變,甚至當前的科技都無法弄明白其緣由。
但是,若能掌握“順勢區(qū)間”的形成規(guī)律、若能借助“順勢區(qū)間”的量能疊加效應之勢,除了“省力”之外,幾乎已經可以做到“先為不可勝”,剩下的只待找準機會,“以待敵之可勝”。
孔明在北伐之前,穩(wěn)后方,整內府,鹽鐵政,囤積糧,結聯(lián)盟,造軍械,定路線,“親賢臣,遠小人”,人為制造量能疊加態(tài)勢,在“順勢區(qū)間”前乘勢出征。
于謙在固守京城之前,修城垣,備糧草,練士卒,嚴軍紀,結外援,安民心。后交戰(zhàn)時布疑陣,設伏兵,挫敵鋒,斷糧道,“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最后一舉乘勢追敵,在良鄉(xiāng)以三千人的傷亡斬殺俘虜瓦剌近兩萬人。

(十六)

在億萬列波還處于相干階段時,“先為不可勝”,靜若處子:穩(wěn)住后方,囤積糧草,打造器械,不動如山;在感知到“順勢區(qū)間”即將到來時,“以待敵之可勝”,動若脫兔:其疾如風,侵略如火,動如雷霆,一擊制敵。
“順勢區(qū)間”,是我們所處充滿隨機性的“實驗場所”里為數(shù)不多能夠被利用的Bug。
就看你有沒有“穩(wěn)如山岳立,迅若疾風馳”的行動+策略去卡好這個Bug。

(十七)

回顧本文所提及的所有歷史名人、典故,或在命運的齒輪轉動之下抓住了時代為他創(chuàng)造的“順勢區(qū)間”,或通過自身努力+運氣人為造就了多列波的疊加態(tài)勢并加以運用。

(十八)

若能“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
方可“靠近鐮刀,成為鐮刀”。


作者注:此為【見】系列三部曲最后一篇【見·勢】,【見】系列均在瑞鵬資產公眾號發(fā)布,感謝您的關注。
其余兩篇【見·史】和【見·時】:

【見·史】水滴來的那一夜

【見·時】鯨未落,萬物已生



瑞見——動態(tài)

瑞見——投資人說